首页 > 国际动态 > 正文
2024-08-19 20:16:07

王小宁:破解早餐之谜,探寻健康饮食之道

“早餐吃好,午餐吃饱,晚餐吃少”,这一广为认可的共识如今受到了挑战。知名免疫学家王小宁教授在其新书《不许生病》发布会上透露,自己“几十年从不吃早餐”,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。

王小宁教授 30 多岁开始不吃早餐,至今已坚持约 30 年。他解释不吃早餐的原因,认为中式早餐中升糖食物太多,如馒头、包子、油条等,食用后血糖会迅速上升。他指出“一日三餐”是社会行为学的产物,和健康没有太大关系。

王小宁教授并不是反对吃早餐,而是质疑“早餐吃好”这一被众多营养和医疗专家提倡的理念。他认为,早餐不应吃太多、太好,应让体内血糖维持稳定,避免急剧变化。血糖上升是产生饱腹感的重要信号,慢慢吃,血糖慢慢上升,可能吃不多就饱了。“如果早上或正餐一下吃太多,可能还没感觉到饱腹,实则已经过量了。这些食物消化以后让血糖过高,会带来一些慢性病隐患。”所以,他建议早餐应选择富含蛋白质和蔬菜的食物,以提高饱腹感。

在饮食方面,王小宁教授还提到了“法国人悖论”。据 2002 年数据,法国人每天比美国人多吃 32 克脂肪、4 倍的黄油、60%的奶酪和 3 倍的猪肉,然而因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率,法国却远低于美国。原因之一在于进餐的速度,法国人进餐时间平均比美国人慢了半小时。延长就餐时间,可以让血糖在就餐过程中逐步升高,并产生饱腹感,从而不自觉地让人阻挡正餐外的更多进食。

王小宁教授主张有规律地“轻断食”,认为这有助于身体健康。他解释,断食可以促进形成健康机制,每当开始断食进入饥饿状态,机体会启动“生存危机响应机制”,让衰老的免疫细胞通过自噬和凋亡先行自绝死亡,同时机体又拼命动员、支持新细胞包括干细胞,来维持生命的核心功能。

王小宁教授对于早餐及饮食方式的独特见解,为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日常饮食提供了新的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