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,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一直被家长视为“铁饭碗”,然而如今,博士们想要在高校站稳脚跟却面临着重重困难。
过去,高校教师被认为是“神仙职业”,社会地位高、福利待遇好,还有寒暑假,且不用坐班。但近年来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博士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,从 2000 年的刚过一万到 2022 年的 8.23 万,然而高校吸纳年轻博士的能力却有限,导致博士与高校招聘之间供大于求,入职标准水涨船高。博士们应聘时,不仅要比拼论文和项目的数量、质量,还要看毕业院校、博后经历、海外研修,甚至本硕学校层次也成为考量因素,且大部分高校要求入职年龄不超过 35 岁,一些头部高校甚至卡到 32 岁。
好不容易“上岸”心仪高校的“青椒”们,喜悦也持续不了太久。“非升即走”的聘用制度让他们压力巨大,学校会先暂时聘用六年,在此期间,他们需要完成科研、教学上的各类 KPI,通过晋升考核才能拿到长期聘用合同,否则将面临失业危机。论文是“青椒”们最头疼的问题,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困难重重,基金申请也竞争激烈。教学和行政工作也占用了他们大量时间,超三成“青椒”表示教学时间多,科研时间少,行政工作更是像“杂活垃圾桶”。
不仅如此,第一学历被歧视的情况也不少见,中科院博士应聘普通二本都可能惨遭拒绝。即便成功入职,也要面临“不发表就出局”的潜规则。而且,博士们的经济压力和情感压力也不小,生活补贴杯水车薪,还要面对父母催促、同辈对比、爱人期盼等。
种种现象表明,高校教师这个曾经的“铁饭碗”,如今对于博士们来说,已不再是轻松可得、安稳无忧的职业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