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国产电影的发展态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。有观点指出,国产电影似乎越来越拉胯,存在阉割成年人欲望并强行美化的现象,这一话题在网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一部《抓娃娃》(30.3 亿),一部《默杀》(13.3 亿),就抢走了近一半票房。暑期开始前,谁能想到陈思诚、徐峥、乌尔善合砍 10 亿。令人深思的是,那些与现实沾边的电影却纷纷陷入既不叫好,也不叫座的怪圈。
在当下,影评呈现出极化的趋势。过去,人们需要花费 2 个小时才能了解一部电影的故事,而如今 3 分钟就可以刷完一部电影。快速将电影归类,简单提炼电影看点,以及粗暴地为电影盖棺定论,成为常见现象。比如《追缉》《白日之下》《小蓝》《瞒天过海》等影片。
电影还未上映,仅凭几个花絮,就有带着强烈对立情绪的批语广为流传。例如“一群有钱人演穷人,然后让一群穷人花钱去观看”,这种言论无疑加剧了舆论的对立。一张《逆行人生》的海报,为了制造穷富对立,也被有意圈出后面的外卖员与前面的演员们不同。
2023 年的《我本是高山》,在电影上映前就被卷入消费女性、物化女性、贬低女性的争议。原本想靠观众的口碑来打下市场基础,最终票房仅仅过亿。而数月之后,当初骂电影骂 UP 主的人,又开始排队道歉。
这种现象令人担忧,创作者在试图触碰真实时,处处是痛点和雷区。一边被骂虚假悬浮,另一边当尝试展现真实时又面临诸多限制。未来,国产电影如何在艺术创作与舆论环境中找到平衡,走出困境,值得我们持续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