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医疗领域,儿科医生岗位长期处于短缺状态,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。
事实上,儿科医生的短缺并非近期才出现的问题。早在 1998 年,本科不再单独设置儿科学,将其合并调整进了临床医学。这一政策持续影响了近二十年,导致医学生毕业后选择成为儿科医生的意愿较低。
尽管 2016 年儿科学专业本科重新恢复招生,住院医师规培也向儿科倾斜,医院还鼓励其他科室医生转岗,但儿科医生数量仍远远不足。2021 年,全国儿科执业(助理)医师数达到 20.6 万人,每千名儿童执业(助理)医师数上升至 0.78 名,然而与整体医疗情况相比,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仍严重失衡。2021 年中国每千人所拥有的医师数量为 3.04 名,是儿科医师的近四倍。
儿科医生不仅工作负担重,职业风险也高。小孩和家长往往无法清楚表达症状,这对儿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。一个不小心,说错一句话就可能收获投诉,甚至遭遇“医闹”。为了应对庞大的问诊需求,有的医院安排儿科医生早到晚退、不午休,确保 24 小时都有医师提供诊疗服务,可儿科依然人满为患。
儿科医生的待遇也不尽人意。2020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,月收入大于等于一万元是儿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阈值,但全国参与调查的 4198 名儿科医生中,只有 17.77%的儿科医生月收入超过一万元。
面对如此困境,如何吸引更多医学生投身儿科领域,改善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现状,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。